您好,欢迎访问山东九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!
您的位置: 首页>>新闻中心>>行业动态

固态发酵产酶微生物有哪些?

2025-11-05行业动态

在生物制造领域,固态发酵产酶技术正以“原料革命”与“菌种革命”的双重突破,重塑酶制剂产业格局。从秸秆到抗癌药物,从饲料添加剂到生物燃料,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在于微生物与原料的“黄金搭档”。

一、霉菌

霉菌(Filamentous Fungi)

霉菌是固态发酵产酶的主力军,尤其在降解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方面表现突出。1. 曲霉属(Aspergillus

硫色曲霉 SQ-3:以玉米秸秆和豆粕为基质,高产木聚糖酶(1.48×10⁵ U/g)、纤维素酶(453.3 U/g)和淀粉酶(3.9×10³ U/g),最适条件为28℃、pH 7.0、培养3天。

米曲霉(A. oryzae:用于高粱固态发酵,显著提升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,改善谷物加工特性。这是亚洲传统发酵食品(如酱油、豆酱、清酒)的核心菌种。在SSF中高产蛋白酶、淀粉酶、纤维素酶、植酸酶等。

黑曲霉(A. niger:常见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生产,在秸秆降解中应用广泛。是工业生产酶制剂的主力军。在SSF中高产纤维素酶、半纤维素酶(木聚糖酶)、果胶酶、葡萄糖淀粉酶、酸性蛋白酶、植酸酶、单宁酶等。也常用于生产柠檬酸。许多菌株被认为是安全的。

酱油曲霉:专用于酱油和豆酱发酵,产蛋白酶、肽酶、谷氨酰胺酶等风味形成相关的酶。

黄曲霉:注意:许多黄曲霉菌株会产生强致癌的黄曲霉毒素,工业上必须严格选用不产毒的安全菌株。 一些安全菌株可用于产淀粉酶、蛋白酶等。泡盛曲霉:日本烧酒(泡盛)的主要糖化菌,高产淀粉酶。主要产酶类型: 淀粉酶、蛋白酶、纤维素酶、半纤维素酶、果胶酶、植酸酶、脂肪酶等。是SSF产酶应用最广泛、研究最深入的霉菌属。

2. 木霉属(Trichoderma

康宁木霉: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玉米秸秆,将其转化为可发酵糖,用于微生物油脂生产。

哈茨木霉T. harzianum: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纤维素,适用于饲料和生物能源领域。

里氏木霉:这是目前工业生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(尤其是木聚糖酶)的黄金标准菌种。在SSF中能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类原料(如秸秆、木屑),产酶活力高。也产几丁质酶等。

主要产酶类型: 纤维素酶、半纤维素酶(尤其是木聚糖酶)、几丁质酶。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(生产生物燃料、饲料添加剂等)的关键菌属。

3. 根霉属(Rhizopus)

米根霉:广泛用于亚洲传统发酵食品(如酒曲、甜酒酿、印尼天贝)。在SSF中高产淀粉酶(糖化酶)、脂肪酶、果胶酶。也是生产乳酸和富马酸的菌种。少孢根霉/爪哇根霉:常用于酒曲和发酵食品,产淀粉酶、蛋白酶。华根霉:中国白酒小曲中的重要糖化菌,产淀粉酶、糖化酶。主要产酶类型: 淀粉酶(糖化酶)、脂肪酶、果胶酶、蛋白酶。在淀粉质原料的糖化和含油脂基质的处理中优势明显。4. 青霉属(Penicillium)产黄青霉:历史上第一个用于工业化生产青霉素的菌种,但也用于生产葡萄糖氧化酶(食品保鲜)和聚半乳糖醛酸酶(果胶酶的一种)。一些特定菌种:如用于生产洛克福干酪的青霉菌,会产生特定的脂肪酶和蛋白酶影响风味。也有一些青霉用于生产纤维素酶或木聚糖酶。主要产酶类型: 葡萄糖氧化酶、果胶酶、纤维素酶、半纤维素酶、脂肪酶、蛋白酶等。应用范围较广,但需注意某些菌种可能产生真菌毒素。5. 毛霉属(Mucor)米毛霉:在中国传统豆制品发酵(如腐乳、豆豉)中常见,产蛋白酶、脂肪酶,对风味形成至关重要。其他毛霉:如大毛霉、总状毛霉等也常用于SSF产蛋白酶、脂肪酶和淀粉酶。主要产酶类型: 蛋白酶、脂肪酶、淀粉酶。在蛋白质和油脂丰富的基质发酵中应用较多。6. 红曲霉属(Monascus)紫色红曲霉:中国传统用于生产红曲米(色素和风味物质),在SSF中产淀粉酶、蛋白酶、脂肪酶,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莫纳可林类物质。主要产酶类型: 淀粉酶、蛋白酶、脂肪酶。7. 镰刀菌属(Fusarium)禾谷镰刀菌、尖孢镰刀菌等:注意:许多镰刀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,且能产生强烈的真菌毒素(如呕吐毒素、玉米赤霉烯酮)。 只有严格筛选的不产毒菌株才能在受控条件下用于SSF产酶,如生产淀粉酶、蛋白酶、纤维素酶、木聚糖酶等。主要产酶类型: 淀粉酶、蛋白酶、纤维素酶、木聚糖酶(需谨慎选择安全菌株)。

8. 其他霉菌

裂褶菌 F17:在松木屑-稻草基质中产锰过氧化物酶(最高13.51 U/g),用于纸浆脱色和木质素降解。

枝孢菌Cladosporium sp. AY-42:优化后纤维素酶活提升57.72%,达8.17 IU/g。


二、细菌

 细菌(Bacteria)

细菌在蛋白酶、脂肪酶及功能性多糖生产中具有优势。

代表菌种:枯草芽孢杆菌、地衣芽孢杆菌、解淀粉芽孢杆菌、乳酸菌。

1. 芽孢杆菌属(Bacillus

枯草芽胞杆菌 LX-1:利用豆粕和麦麸产γ-聚谷氨酸(γ-PGA),提升土壤保水性,最佳培养基配比为豆粕:麦麸:无机盐=6:4:4。

地衣芽孢杆菌:以麻疯树饼粕为基质产蛋白酶(7465 U/g),最适pH 5-6、温度55℃。

纳豆芽孢杆菌 NT-6:固态发酵肉骨粉生产抗菌脂肽,对大肠杆菌抑菌率达87.1%。

短小芽孢杆菌(Bacillus pumilus):分泌碱性纤维素酶,适用于纸浆生物漂白。

2. 乳杆菌属(Lactobacillus)

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:用于高粱发酵,降低丹宁含量56.36%,同时提升β-葡萄糖苷酶活性。

3. 放线菌(Actinomycetes)链霉菌属(Streptomyces):浅紫链霉菌(S. violascens)、桑氏链霉菌(S. sampsonii)、高温链霉菌(S. thermophilus)等。产酶类型:萜烯合成酶:固态发酵高粱时产萜烯类物质(如β-桉叶醇),桑氏链霉菌(SPS1)总萜浓度高达15,605 mg/kg;纤维素酶、半纤维素酶: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,释放结合态酚类化合物。


三、酵母菌

酵母(Yeast)

酵母在糖类转化和功能性酶生产中发挥作用

1. 克鲁维酵母(Kluyveromyces marxianus)产酶类型:纤维素酶、β-葡萄糖苷酶、木聚糖酶等。应用:与木葡糖酸醋杆菌(Komagataeibacter xylinus)共培养时,显著提升细菌纤维素(BC)产量(较单培养提高67%–101%)。在酿造废弃物培养基中,优化后BC产量达26.4 g/L,成本降低97%。2. 发酵毕赤酵母(Pichia fermentans)产酶类型:纤维素酶、蛋白酶。应用:与细菌共培养增强纤维素合成;在啤酒糟培养基中提升BC膜致密度和孔隙率,拓展其在生物医药材料中的应用潜力。3. 巴斯德毕赤酵母(Pichia pastoris)产酶类型:外源蛋白表达(如脂肪酶、植酸酶)。应用:通过基因工程表达高活性酶,用于饲料添加剂(降解植酸)或生物燃料生产(油脂转化)。4. 皮状丝孢酵母(Trichosporon cutaneum)产酶类型:纤维素酶、脂肪酶。应用:与康宁木霉(Trichoderma koningii)协同降解玉米秸秆,生成可发酵糖并转化为微生物油脂(产量3.321 g/100g基质)5. 酿酒酵母(Saccharomyces cerevisiae)产酶类型:淀粉酶、糖化酶、酯化酶。应用:白酒酿造中与霉菌(如根霉)协同产酶,生成风味酯类物质;在饲料发酵中降解抗营养因子(如植酸)。


四、其他功能性真菌

其他功能性真菌

1. 球孢白僵菌(Beauveria bassiana)

以啤酒糟为基质固态发酵,分生孢子浓度达5.18×10 CFU/g,同步产蛋白酶(4500 U/g)和几丁质酶(500 U/g),对绿蝽14天致死率96.2%。

2. 高山被孢霉(Mortierella alpina)

通过琼脂支撑固态发酵(AgSF)提升花生四烯酸(ARA)脂质产量,表面菌丝(SH)的脂质合成能力显著增强。

3. 米根霉(Rhizopus oryzae) & 构巢曲霉(Neurospora sitophila):用于高粱发酵,协同提升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。


五、代谢调控机制

代谢调控机制:微生物的“产酶密码”

微生物通过精密的代谢调控,实现酶的高效合成。主要机制包括:

1. 酶活性调节:快速响应环境变化

反馈抑制:末端产物过量时,抑制关键酶活性。案例:苏氨酸脱氨酶受苏氨酸反馈抑制,避免代谢浪费。协同反馈:分支代谢途径中,多个末端产物共同抑制初始酶。应用:通过选育营养缺陷型突变株,解除反馈抑制,积累中间产物。

2. 基因表达调控:从DNA到酶的“开关”

诱导:底物或产物诱使酶合成。案例:大肠杆菌在含乳糖培养基中,诱导β-半乳糖苷酶合成。阻遏:终产物过量时,阻止酶合成。应用:限量供给色氨酸,维持赖氨酸合成途径的酶活性。

3. 发酵条件优化:为微生物打造“舒适区”

温度:枯草芽孢杆菌最适发酵温度37-40℃,过高会导致酶失活。pH:黑曲霉产纤维素酶最适pH 4.5-5.0,偏离会导致酶活下降。水分:麸皮基质含水量60-70%时,米曲霉的淀粉酶产量最高。

总结

固态发酵产酶的微生物资源丰富,涵盖霉菌、细菌、酵母及特种真菌(如生防或产油菌)。其优势在于利用农业废弃物(秸秆、麸皮、啤酒糟等)作为廉价基质,通过优化温度、pH、水分及营养配比,可实现酶活性的显著提升。未来研究方向包括:

1. 复合菌群构建(如木霉+酵母协同产酶);

2. 反应器设计创新(如通气托盘式反应器);

3. 基因改造强化(如高山被孢霉脂质合成通路调控)。

这些微生物不仅是绿色生物制造的“细胞工厂”,更为废弃物高值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
来源:发酵人之家